巴中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秦巴山区连片扶贫重点地区。如何才能让山区的教育与时俱进?如何才能让山区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如何才能使经济脱贫的巴中精神也脱离贫困?面对这些,巴中教育给出了坚定的回答:摈弃应试教育的苦苦追求,扎扎实实抓素质教育——以学校校园文化为抓手,以文化来助推教育良性发展。
上午10点,集合铃声响起。孩子们高兴地走进操场,整队、敬礼、问好、做广播体操、武术操、跑步、踢毽子、跳绳、打篮球……这是近日记者在南江县实验小学看到大课间的活动场景。校长杜健说,这是基于该校以“阳光、和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而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
今年以来,巴中在全市各地各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使校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文化内涵,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健康向上的目的。“文化是有浸润和熏陶作用的,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影响。”巴中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建仁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作为农村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巴中教育探索的方向。
在确定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寻求农村素质教育良性发展的宗旨下。巴中各学校有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巴州区的水宁寺镇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主题。学校通过带领学生收集编撰《“水”文化知识读本》,举行“爱我水源、水文化”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师生感受到水的深邃与博爱,同时感悟做人的道理——像水一样馨真纯净,谦卑真诚。在小树林中练习葫芦丝、在花坛旁边吹起竹笛、在植物园里研究植物生长、在写字台上沾水练书法……南江县下两镇小学以“书香文化”为主题而开展的特长教育活动。
为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除了开展各项特色文化教育外,在课程的设置上,巴中也迈出了个性的步伐。在巴中市巴州区第三小学,拉丁舞、跆拳道、新闻特写课、礼仪课等特色教育课程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该校在开足开齐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后,又增设了特色教育课程,还编写了《营养与健康》校本教材,让学生上课不再完全是按照规定的课程走,而是有了自主的选择。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贫困山区的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决不能让千军万马都去过升学的‘独木桥’。”赵建仁说,找到素质教育要求和巴中教育现状的融合点,寻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之路,是巴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赵建仁说,很多孩子是有特长发展的潜力的,只要加以关注,就可以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作为老边穷地区的巴中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学校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思想和办学水平等方面都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除了经济发展滞后外,传统教育思想的桎梏也有待突破。赵建仁说,巴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不仅希望实现农村素质教育的改良发展,更是希望以此辐射整个社会,实现教育大环境的改善。
去年10月,有30多年办学历史的南江县第四小学建起了校史馆。馆里上千件藏品真实记录着学校发展的足迹。“不止师生来看,有时候家长和社会上的人也会来参观。”南江四小校长肖红说:“校史馆130多平米的小小面积,却承载了该校30多年的成长历程,通过建立校史馆,能够让师生,让家长乃至社会更加了解我们的教育,从而也更加支持教育。”
“通过文化熏陶,可以改良我们教育发展的土壤,而教育又能助推整个社会的发展。”赵建仁说,如果能改变大巴山区的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旧教育观念,让整个农村的素质教育发展得以健康成长,那改变整个大巴山地区的落后状态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