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介绍
  • 党建之声
  • 校园快讯
  • 学校工作
  • 校友之窗
  • 教工之窗
  • 学生天地
  • 招考资讯
  • 视频点播
  • 家校互动
  • 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学生天地
    梦笔生花绘春秋,春雨润诗情更浓——巴中中学文学作品展⑤
    信息来源:宣传中心  ‖  发稿作者:供稿 | 高一语文备课组 排版 | 张薇   ‖  审核人员:陈跃 汪玲伊  ‖  审批人员:李倩  ‖  发布时间:2025年4月18日  ‖  查看128次  ‖  

     清明,如一首悠长的诗篇,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带着无尽的哀思与缅怀,飘落在巴中中学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在这个特殊的时节,我们齐聚一堂,共同举办“清明寄追思”主题佳作展,以笔墨为媒,以情感为线,追寻那些逝去的记忆,向先辈们致以最深的敬意。


    李香贝高一9班

     个人寄语: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作品:清明祭英魂,柏香永留存

    指导老师 | 石传梅

     清明时节,南龛山巅的松柏,在雨雾中愈发青翠。枝叶间凝结的水珠折射着晨曦,仿若无数未干的泪痕。这座始建于1984年的烈士陵园,安息着红四方面军将士及川陕苏区牺牲的七千八百余忠魂,他们用生命浇筑的信仰,在巴山蜀水间长成了永生的松柏。

     犹记1932年的寒冬,红四方面军在寒风中,在积雪中踏步而来。他们翻越大巴山,孱弱的身躯,单薄的草鞋,蜿蜒的血痕,历历在目。徐向前元帅率部进入通江后,我十万巴山儿女在"扩红"号召下,积极投身革命洪流。英雄儿女们抛头颅,洒热血,成就了巴山红色历史。南龛坡上,战壕遗址至今仍清晰可辨。记忆凝结,聚成暗红的花朵。这样的故事,在陵园纪念馆的展柜里,化作一本本泛黄的日记本与一个个生锈的搪瓷缸。

     清明时节的陵园,黄菊盛开,在雨中迎风招展。巴中中学高2024级的同学们,徒步来到墓碑前,悼念英雄先辈们。他们用湿巾擦拭着铭文,用鲜花表达敬意。看那花岗岩上的名字—“李连长”“张班长”,更多是无名碑,只刻着“红军战士。”学生们低头细数,脚步声渐渐放轻,泪水悄然落下。

     午餐时间,同学们在纪念碑广场接受思政教育,面对“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全体学生自发列队大声唱响红歌,瞻仰烈士。山风忽起,松涛声与少年的歌声交织成奇异的和声。

     七千八百颗星辰般的灯火,在巴山夜雨中明明灭灭。山风掠过松林,发出簌簌的声响,仿佛是那些年轻的生命在诉说:他们从未离开,只是化作了守护这片土地的巍巍青山。当晨曦再次染红南龛山巅,陵园里的龙柏又将凝结新的露珠——那是岁月为英雄佩戴的永恒勋章。



    熊彩利高一10班


     个人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品:清明祭·清明记

    指导老师 | 孙跃

     “人间此日祭清明,烈士功臣大地惊”。四月四日,学校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前往南龛坡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

     在两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雄关漫道真如铁,回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前有阻击,后有追兵,革命先辈们肩扛钢枪,脚蹬草鞋,怀着炙热的信仰在崎岖山道上急行军,向着胜利进发!

     步入陵园,一座庄严高大的英雄纪念碑映入眼帘,“川陕苏区红军英名纪念碑”的鎏金大字镌刻其上,它巍峨挺立,承载着先烈们不屈的脊梁和英魂。最上端的红星虽已历经风霜,但仍熠熠生辉,为每一个时代的奋斗者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九点整,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我们怀着崇高敬意举行了缅怀仪式。随后我们有序参观了烈士墓区,每一座墓碑前都静静地摆放着鲜花,碑上镌刻着英烈们的光辉事迹,一笔一划都承载着后来者对他们的敬仰与追思,石刻的碑在陵园里,真正的丰碑矗立在人民心上,红色的基因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血脉中。“红花无情笑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站在陵园的红土地上,我心中万千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以星星之火掀起燎原红浪。正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一代人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浩然正气和革命精神就如陵园的青松一般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激励着每个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姿态成为祖国宏伟蓝图的建设者。

     从浙江嘉兴的小小红船到长征路上的半条棉被,从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到脱贫攻坚战的一个个基层干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革命,今天我们或许不再面对战火中的生死抉择,但先烈们用生命写就的精神密码——“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十六字训词,依然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离开陵园时,回望渐行渐远的纪念碑,我的脑海中忽然想起朱瑞将军殉国前写下的“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神州已然欣欣向荣,我们,作为五月的花海、初升的太阳,更应燃烧青春的热情,在奋斗中绽放光芒!

     伟大的革命烈士们,永垂不朽!



    李胜鹏高一11班

     个人寄语:踏梦前行,让生命绽放出春日繁花。

    作品:清明:生命的渡口与归处

    指导老师 | 孙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至清明,这句诗便如丝丝细雨,悄然萦绕心间。清明,不只是一个节气,一次祭祀,更是一场关于生命的盛大思索,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感纽带。

       清明的雨,像是天地间最温柔的泪。它淅淅沥沥地落下,为这古老的节日蒙上一层朦胧的纱。雨丝轻抚大地,唤醒沉睡的草木,也润泽着人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走在清明的雨巷,青石板路被雨水刷洗得干干净净,泛出清冷的光。路旁的桃花、杏花在雨中微微颤动,娇嫩的花瓣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恰似美人垂泪,仿佛是它们为逝去的时光而伤感。雨滴落在水洼里,溅起小小的水花,一圈圈涟漪转瞬即逝,那是生命短暂却又绚烂的象征,如同我们匆匆而过的岁月,虽转瞬即逝,却也留下无数动人的瞬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怀着虔诚与思念,走向墓园。那里,长眠着我们的亲人、先辈。墓碑林立,像是沉默的守护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摆放鲜花,斟满美酒,燃起香烛,每一个动作都饱含深情。当香烟袅袅升起,思绪也随之飘远。记忆中,曾祖父那布满老茧却无比温暖的大手,曾牵着我走过无数个春秋;曾祖母在昏黄灯光下为我缝补衣衫的身影,充满无尽慈爱;父母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为家庭奔波忙碌的辛劳,桩桩件件,涌上心头。他们的音容笑貌,在记忆的长河中愈发清晰。此刻,我们明白,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只要我们心中还有思念,他们就从未真正离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活在我们的生命里,成为我们灵魂深处最坚实的依靠。

       曾听闻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每年清明都会带着自制的风筝去墓园。风筝上画着家人的画像,他将风筝放飞,就好像家人随着风筝翱翔在天际。在他心中,这是与逝去亲人独特的对话方式。他仰望着风筝,眼中满是温柔与思念,仿佛在诉说着生活中的琐碎日常、心中的牵挂。那一刻,风筝线成为了连接阴阳两界的桥梁,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爱。

       清明,也是大自然的重生之约。田野里,麦苗在春雨的滋润下愈发翠绿,它们在风中轻轻摇曳,展示着生命的蓬勃力量。油菜花肆意绽放,金黄的花海如同阳光倾洒大地,那是生命对美好的执着追求。河边的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仿佛是大自然伸出的温柔手臂,轻拂世间万物。在这个季节里,生命以最鲜活的姿态呈现,让我们感受到新生的喜悦与希望。它提醒着我们,生死轮回,是自然的规律。旧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又在不断孕育、成长,生命的长河永不停息。

       站在清明的时光渡口,我们回望过去,缅怀逝者;立足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展望未来,怀揣着希望与勇气继续前行。清明,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亲情的坚守,是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带着这份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在人生的道路上,心怀温暖,坚定地走下去,让生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将这份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代代相传,让清明所承载的情感与精神,如那春雨后的草木,生生不息,岁岁常青。



    方朝瑾高一13班

       个人寄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作品:路过清明一抹绿

    指导老师 | 刘旭

     又一年清明,细雨如丝,轻拂大地,万物在这朦胧的雨幕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清明,这个既承载着祭祖怀故哀思,又恰逢暮春之初万物复苏的节日,于我而言,总带着一抹深浅相宜的绿意,既凝着怀念的哀思,又焕发着盎然的新意。

    清明的风物,是浅绿色的诗篇

     清明,因“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这个时节,湿润多雨,万物生长,雨本无色,却因四周萌发的春意,被染成了与这节气相映成趣的颜色。浅浅一层淡绿的雨帘,仿佛隔开了生死,却并不沉重,而是自然轻盈。雨帘的这一头,是生机勃勃的新生;雨帘的那一头,是安宁静默的永眠。“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场贯穿千年的雨,美而哀,哀而不伤,生机中藏着淡淡的忧愁。那抹淡绿色,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深意。

    清明的食物,是深绿色的记忆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因此清明节有了吃寒食的习俗。青团、清明菜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对青团那抹深绿记忆犹新。有一年清明,怀着好奇,我买了几个青团回家,却因不了解习俗,误将其当作热食。当我看着被融化的青团染成深绿色的米饭,愁眉苦脸时,一旁的奶奶忍不住笑弯了腰。她一边拍着我的脑袋,一边起身走向厨房,端出几个我心心念念的小团子。深绿色的糯米团外面包着一层油纸,静静地躺在洁净的白瓷碗里。奶奶看着我兴致勃勃地咬着青团,笑着絮叨起以前的习俗往事。青团软软糯糯,带着春日里特有的清凉,我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她聊着家常,似乎很久没有如此耐心、亲近地聊天了。看着她满头的银丝,苍老干皱的手掌,疼爱关切几乎溢出的眼神,在这个有些忧伤的节日,我忽然觉得,我必须要多陪陪她。于是,此后每年清明,桌上总会多出一个盛着深绿色青团的圆盘。但青团不再是买来的,而是我和奶奶一同制作的。

       清明的祭扫,是墨绿色的思念

     潮湿暗沉的青苔爬上石板,暗绿如墨的松柏掩映着墓碑。携一束鲜花,带些许贡品,前往这幽绿的世界探望亲人。逝者已逝,生者仍需生活,没有人能够长久地沉浸于极度的悲伤里。清明节的扫墓祭拜,并非让人们陷入悲伤痛苦,而是让我们铭记怀念。墨绿的松柏里,映着的多是淡淡的忧伤和无限的眷恋。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他们的音容笑颜依旧存于心间,寄一番挂念往他们的世界。抬眼见苍翠欲滴,树下草木在自己的世界里继续向前。清明扫墓带给我们内心的启迪与深思,是虚拟的网络无法替代的。我总觉得,我们这一代也需将清明这抹墨绿色延续下去。

     听一场雨,品一盘青团,念一番已故人,路过清明一抹绿。这抹绿,是生命的延续,是思念的寄托,更是文化的传承。



    赖琪高一14班

       个人寄语: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在它的某个角落隐藏着一口井。

    作品:传统与自然的交汇

    指导老师 | 梁石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它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人文节日,承载着中国人对祖先的追思和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敬天法祖”的思想精髓。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的祭祀活动。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设立了寒食节,要求百姓在清明前后禁火冷食。汉代时,清明被正式列为节气,唐代则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逐渐形成了扫墓、踏青等习俗。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忠孝文化的重视,也展现了农耕文明与自然节律的和谐统一。

       清明节的核心习俗是扫墓祭祖。人们在这一天手持柳枝拂拭碑铭,清理祖先墓地,摆放供品,焚烧纸钱,并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许多地区还保留着“挂纸”的习俗,即在坟头压上黄纸,象征为祖先修缮居所。这些行为不仅是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也传递着家族血脉延续的伦理观念。

       与此同时,清明正值春回大地,许多活动与自然息息相关。古人认为此时万物洁净,适宜郊游,因此踏青成为重要习俗。人们插柳戴柳,因柳树易成活且生命力顽强,寓意驱邪避灾;放风筝则被视为“放晦气”,风筝飞高后剪断线绳,象征烦恼随风而去。此外,各地还保留着独特的食俗:江南的青团用艾草汁染制,北方的馓子是寒食节的遗存,福建的润饼菜则包裹着春季时蔬,这些食物均与清明的自然物候紧密相连,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着时代发展,清明习俗也在悄然变化。现代人倡导绿色祭扫,用鲜花代替纸钱,通过网络平台寄托哀思;学校常组织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博物馆举办相关展览,让传统文化以新形式延续。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作为少有的兼具自然与人文意义的节日,清明始终提醒着人们:在追忆过往的同时,更要珍惜当下的春光。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在时代变迁中持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 笔尖绘韶光,青春作诗行——四川省巴中中学兴雅文学社精选作品展④
    下一篇: 辞章织锦承风骨,纸上凝香寄幽怀——巴中中学文学作品展⑥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四川省巴中中学 主办单位:四川省巴中中学 中文域名:四川省巴中中学.公益 地址:巴中市巴州区八角楼街2号 电话:0827-5222086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色彩浏览 蜀ICP备16017479号-1

    后台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