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介绍
  • 党建之声
  • 校园快讯
  • 学校工作
  • 校友之窗
  • 教工之窗
  • 学生天地
  • 招考资讯
  • 视频点播
  • 家校互动
  • 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学生天地
    缅怀之旅,青春印记——巴中中学文学作品展⑦
    信息来源:宣传中心  ‖  发稿作者:供稿 | 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辑 | 汪玲伊 陈跃 排版 | 张薇   ‖  审核人员:陈跃 朱群芳  ‖  审批人员:李倩  ‖  发布时间:2025年4月26日  ‖  查看22次  ‖  

       巴中中学的学子们怀着崇敬与缅怀之情,齐聚一堂,共同呈现这场意义非凡的祭扫活动作品展。清明,不仅是一个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更是我们传承红色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时刻。此次作品展,正是同学们对已故亲人和革命先烈的诚挚怀念及深切敬仰之情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诠释。

       通过一篇篇真挚动人的文字,同学们追忆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对他们英勇献身的无限敬仰。这些作品彰显了他们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定传承。


    高一14班 刘希

       个人寄语: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品展示:细雨中的清明

    指导老师 | 梁石

       清晨推窗时,细雨正织就一张珍珠帘。檐角垂落的雨珠敲打着院里的青石砖,像祖辈传下来的老座钟,一声声数着清明时令。

       父亲擦拭着祖父留下的铜香炉,炉身斑驳的绿锈里沉淀着三十载光阴。我们踩着湿漉漉的山路往祖坟去,竹篮里的艾草糍粑还带着灶火的余温。半山腰的松柏苍翠如墨,枝桠间垂下的雨滴落在肩头,像祖先温柔的叮咛。 

       墓碑前的野菊沾着雨水,比往年的黄更透亮些。母亲用软布拭去青石上的苔痕,露出“敦厚传家”四个凹陷的刻字。父亲摆上三碟时令菜蔬,忽然说起太爷爷当年挑着扁担走三十里山路卖山货的旧事。雨丝掠过鬓角的白发,在他讲述的故事里,我看见穿草鞋的少年正踩着晨露赶路,扁担两头的新茶簌簌落着露珠。

       山脚下的油菜花海在雨雾中洇成朦胧的金色。柳树枝头已抽出新芽,嫩绿里透着鹅黄,像襁褓里婴孩攥着的小拳头。归途遇见牧童牵着水牛,牛铃摇碎雨帘,叮当声与远处学校的下课铃交织成趣。孩子们举着风筝跑过田埂,七彩纸鸢掠过炊烟,把思念系上云端。 

       祠堂里的电子烛火静静摇曳,族谱上新添的幼童名字墨迹未干。二叔在家族群里发来云祭扫的链接,三姑视频里展示着她包的青团,透过屏幕都能闻到鼠曲草的清香。老屋檐角的雨珠还在落,打在智能手机屏幕上,溅起小小的涟漪。

       西天撕开道云缝,斜阳给远山镀上金边。归鸟掠过泛着水光的稻田,羽翼间抖落的余晖洒在墓碑前未燃尽的香柱上。那些细雨中绵延的思念,正顺着袅袅青烟,飘向更远的地方。暮色渐浓时,雨丝忽然变得稀疏,像是上天垂落的银线被谁轻轻抽走了几根。远处黛青的山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

       我蹲下身,指尖触到墓碑旁一株新发的蒲公英,绒毛上缀着细小的水珠,在晚风中轻轻颤动。这顽强的生命,不知何时已在青石板缝隙中扎根,此刻正仰着稚嫩的脸庞,承接天地间的每一滴甘露。父亲点燃的线香升起袅袅青烟,与山间薄雾交融,在墓碑前织就一层轻纱。我突然明白,清明不仅是祭奠逝者,更是感悟生命如何在记忆与传承中生生不息。就像这蒲公英,终将带着希望的种子,随风飘向更远的土地。



    高一14班 赵禹铭

       个人寄语: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作品展示:巴中的清明节

    指导老师 | 梁石

       站在南龛坡俯瞰巴城,四月的山风裹挟着纸灰与花香扑面而来。这座川陕革命老区的清明节,千人学校团队共同悼英勇烈士,以表对先烈们的尊敬,在这个春天,繁花盛开的时间,却让人想到生命的凋零,巴中人的清明节也如约而至。

       老区人民的清明仪式感总是带着泥土的倔强。我和姐姐喜欢吃买的青团,但是妈妈依旧坚持自己做,说是感觉和健康;舅舅每年都要步行三小时去祖坟“挂青”,哪怕政府早就在村口设了集中焚烧点。去年他扛着柏树枝下山时摔伤了腿,今年竟发明出“视频直播扫墓”的折中方案——举着手机绕坟三周,让远在东莞打工的堂哥实时参与。这种“土味数字化”让人忍俊不禁,却透着对传统最朴素的坚守。就像光雾山里的红枫,既要在新时代绽放,又固执地保持着原来的颜色。

       恩阳古镇的老街上,张阿姨的店铺前摆满了五色纸和竹篾。她手指翻飞间,一栋精致的“纸别墅”渐渐成型。“现在年轻人爱订这些新式,”她笑着说,“不过老人家还是喜欢传统的元宝和衣服。”店里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放着川剧,和门外滴滴的电动车喇叭声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傍晚时分,巴河边的空地上陆续有人来烧纸。火光映照着一张张虔诚的面孔,有人低声念叨着家里的近况,有人只是静静地看着火焰吞噬纸钱。河对岸的高楼亮起万家灯火,现代与传统在这一刻隔河相望。

       躺在床上,我听见窗外又下起了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我仿佛听见了这座城市的呼吸——那是扫墓人踩过落叶的沙沙声,是孩子们在烈士墓前朗诵的童声,是纸钱燃烧时的噼啪作响,是蒸笼里水汽翻滚的咕嘟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属于巴中的清明乐章。




    高一级17班 章垚

       个人寄语:奋斗是人生永恒的激流。

    作品展示:南龛坡的春晖

    指导老师 | 涂斌

               南龛坡的松柏在四月天里舒展着新绿,层层石阶被晨光镀成金色。青铜铸就的烈士群雕在春晖中巍然矗立,那些定格在冲锋瞬间的身影,让山风都染上金属的铿锵。

       “长征途中,有一个不足三寸的鱼钩,曾钓起过生命的曙光。”讲解员的声音在安静的陵园中荡开涟漪。1935年深秋的若尔盖草原,炊事班长老周把最后的青稞面留给伤员,自己用缝衣针弯成的鱼钩在冰河垂钓。当银鳞划破水面时,他悄悄咽下带血的鱼骨,把生的希望熬成一碗鱼汤。现在这一枚鱼钩正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回眸间,那百年前的鱼钩仿佛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刘伯坚烈士戴着镣铐的身影撞进我的视野,脚踝缠绕的铁链仿佛在青石板上拖出一串火星。“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他的宣言震得梧桐新叶簌簌作响。“带链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一首震撼人心的《带镣行》在陵园中回响,望着高大的纪念碑,我的泪水潸然落下。

       清晨的阳光洒在纪念碑上,“赤化全川”直刺苍穹;碑座排列着花圈,有一条绸带上题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金字,仿佛与鲜艳的花儿一同勾起历史的轮廓。一阵风过,黄色的菊花花瓣飘向空中,耳旁似乎又响起了冲锋的号角,而这数万烈士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这冲锋号中。回过思绪,这里仿佛矗立着三万六千个墓碑,但是,历史不会遗忘他们。我心中默念着:“先辈们,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离园时,山风送来隐约的松涛,恍惚间与朗诵声与铁链声重叠成岁月的和弦。我忽然明白,这些沉睡在教科书里的名字,始终在以另一种方式活着——他们超越了生命的极限,与我们同在,与新中国同生,在当代青年的心中激起奋斗的光芒。他们是天上巡弋的北斗导航卫星,是海底万米深处的“蛟龙”,是划破天空,拉动汹涌的气流的东风41……他们无处不在,永远留在这人世间。

       山脚下,繁华的巴城渐入黄昏;沐浴着夕阳,人们在漫步,在工作,在购物,在遛孩,在跳舞,在围地摊火锅……我们也在老师的带领下结束了这次意义非凡的活动。我想,无论是金色的鱼钩,还是刘伯坚铁镣,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接下来的征程,我们会不负先辈不负青春!


    高一18班 李燕群

       个人寄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作品展示:梨花风起正清明

    指导老师 | 徐晓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不知不觉又到清明时节,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登上山头,这一刻,我们用双眼替逝去的革命烈士感受世界的阴晴圆缺,用双耳替他们聆听万物的喃喃细语,用脚步替他们丈量天地的广袤无垠。

        风声带去我们无尽的哀思,这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回望漫漫长路,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后辈开辟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以民族气节为终身信仰,洗刷了祖国母亲的屈辱。然而,他们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定格在了相框中。但正如余华在《第七天》中所写:“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我们深切缅怀着英烈,他们就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暖阳映照在一江春水,这是一个昂扬向上的季节。人们登山、野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诵读春日之诗,寻觅青春的宝藏。春日的艳阳让人生出大展宏图的壮志,《红楼梦》里宝钗的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不禁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生命短暂,我们更应该树鸿鹄之志,以热爱之名,书写青春华章,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众望。

        忆往昔,思故人。愿国泰民安,愿盛世无恙。


    高一23班 李靖楠

       个人寄语:不惧未来的狂风暴雨,坚定的走向自己的江南。

    作品展示:苔痕拾阶处,春在碑隙返青

    指导老师 | 梁石

         清明时节的雨悬在半空,将落未落。我踩着剑门关的石阶向上,松针簌簌抖落经年的尘灰,崖壁青苔已攥紧潮湿的绿意。拐角处,一丛野樱突然撞入视线——那些薄如纸钱的花瓣,正把烽火台坍圮的砖石裹成一座新坟。

       山风掠过耳际时,恍惚听见八百年前守关人遗落的铜铃,此刻卡在斑鸠喉间,叫碎了满谷烟云。背包里的相机发出轻响,而脚下这条凿进峭壁的蜀道,正在游客的登山杖下,一寸寸吐出李太白当年噙在《蜀道难》里的叹息。

       天光未破,剑门关口已人影绰绰。进入关内,顺着《蜀道难》石刻旁的台阶开始攀登。松林浸在冷砚池般的晨雾里,枝桠间浮着青灰色的宿墨。石径在腐叶下若隐若现,每一步都像踩碎某段凝固的旧时辰。崖柏把影子折成更深的褶皱,有早醒的鸟儿突然蹬落露水,冰凉地钻进后颈,恍若某位戍卒家书里跌出的湿漉漉叹词。

       “怎么还没到啊?”小妹靠在山石边,摆弄着登山杖。父亲在后面催促:“快些走,还早着呢!”登上半山腰的瞭望塔,向东望去,七十二峰正褪去夜色的痂,阳光为它们披上新衣。而剑门关顶——那道天然屏障,依然在云霄之上巍然矗立。

       改乘缆车时,轿厢闭合的瞬间,心跳与钢索咯吱声共振。透过雾气朦胧的玻璃,看见古栈道蜷缩成一道褐色疤痕,杜鹃花在峭壁裂隙中绽放,像大地血管渗出的血珠被春风点燃。忽然瞥见半山腰残破的箭垛,石缝间一株野桃正在开花——那些颤抖的白瓣,多像旧时戍卒家书里被蛀空的句读。

       终于登顶。“会当凌绝顶”的意境随风而来。脚下是连绵的山脉,金黄的油菜花与苍翠的绿意交织成锦。剑门关的山势如地质史未愈合的刀伤,七十二峰似淬火失败的断戟倒插地脉。风掠过岩层褶皱,摩擦出东汉编钟的残响。

       下山的路上,关楼在群峰环抱中巍峨耸立。步入其中,檐下风铃轻响,箭楼窗口依旧保持着当年的形状。木质阁楼上的雕花虽经岁月洗礼,依然栩栩如生。登楼远眺,山川如波涛汹涌的绿海,阳光穿透云层,将山峦轮廓勾勒得愈发清晰。

       归途在即。回望隘口,古柏枝桠间悬着的残阳,恰似姜维悬印时坠落的铜纽扣。背包里未开封的矿泉水瓶壁上,凝结的水珠正将《蜀道难》的平仄翻译成光合作用的频率。忽然有斑鸠从断碑后惊起,翅尖扫落的露珠坠向深渊,在半空拉长成一条透明的脐带——这头系着游客冲锋衣的荧光条,那头拴着诸葛亮木牛流马的朽轭。整条蜀道突然蜷缩成一片青苔。而我的鞋底,正粘着半枚带铜锈的“险”字。


    高二14班  陈黛茜

       个人寄语:纸上翩然翻飞的光与影,终会成为司掌山巅的清风。

    作品展示:红色基因的叩击

         一次研学祭扫中的精神觉醒四月的风裹挟着山野的气息,轻拂过南龛坡的苍松翠柏。站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石阶上,我仰望着那座高耸入云的纪念碑,一种前所未有的肃穆感从心底升起。作为参与清明祭扫活动的高中生,我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研学任务,却未料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会在此经历一场无声却深刻的革命。

       陵园内,一排排无名烈士墓碑整齐排列,如同正在接受检阅的方阵。我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碑面,上面只刻着简单的五角星和编号。“28048”——这个数字突然刺痛了我的眼睛。讲解老师告诉我们,这里长眠着两万八千零四十八名红军烈士,其中绝大多数人连姓名都未能留下。这个数字化的联想让抽象的历史突然变得具体可感——他们不是教科书上遥远的英雄符号,而是一个个和我一样有着梦想与热血的年轻人。

       在巴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一张泛黄的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照片中,一位年轻女红军正在野战医院为伤员包扎,她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我突然意识到,当我在为月考成绩焦虑时,同龄的他们却在为民族存亡而战;当我抱怨手机型号过时时,他们可能正忍受着饥饿在雪山草地间跋涉。这种强烈的代际对比,让我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祭扫仪式上,当我将手中的白菊轻轻放在纪念碑基座上时,一阵山风突然卷起花瓣,纷纷扬扬洒向远方。这意外的自然景象仿佛某种隐喻——先烈们的精神并未沉睡在这片土地下,而是随着时代的春风不断飘扬、播撒。我注意到身边同学的眼神也变得不同了,少了研学初期的嬉闹,多了份沉静的思考。或许我们都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经历着相似的精神觉醒。

       研学归来的夜晚,我辗转难眠。手机屏幕上是白天拍摄的烈士陵园照片,背景里那株盛开的海棠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我忽然明白,红色精神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打动我们,正是因为它蕴含着最朴素也最强大的人类品质:为理想献身的勇气,为他人牺牲的胸怀,对信念坚定不移的执着。这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尤其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更显珍贵。这次研学让我认识到,传承红色基因不是简单重复历史口号,而是要让那些崇高精神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获得当代诠释。当我为班级事务忙碌到深夜时,那是红色精神中的奉献;当我在学科竞赛中迎难而上时,那是红色精神中的坚韧;当我为环保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时,那是红色精神中的集体意识。先烈们用生命追求的民族复兴梦想,正由我们在日常点滴中接续书写。

       清明时节的南龛坡,杜鹃花开得正艳,如火如血。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我们这一代人终于懂得:最好的纪念不是泪水,而是传承;最深的缅怀不是哀伤,而是奋起。当红色基因叩击年轻的心灵,回响的必将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乐章。


    高二14班   马思语

       个人寄语:生命中有太多事情足以把你打到,但真正打到你的是自己的心志。

    作品展示:血脉里的火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当现代人在祖先墓前献上一束白菊,或在网络空间点燃虚拟蜡烛时,有一种祭奠更应被铭记——对红军先烈的追思。这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对民族精神血脉的深情凝视和传承。红军精神,这团曾经燎原的星火,穿越八十余载岁月,依然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跳动。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新叩问:那些穿着草鞋走过两万五千里的身影,究竟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这些遗产又如何能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红军精神首先体现为一种超越物质局限的理想主义光芒。在巴中空山战役中,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围剿,红军战士依然高唱“当兵就要当红军”的豪迈战歌。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种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转化为“野菜充饥志越坚”的惊人意志力。当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但精神空虚成为时代病症。红军精神提醒我们,人不能仅靠面包活着,理想与信仰才是支撑生命的脊梁。当我们困惑于生活的意义时,那些衣衫褴褛却目光坚定的红军面孔,或许能给我们以启示。

       红军精神更是一种突破困境的创造性智慧。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显神勇——这些战例不仅是军事史上的奇迹,更是人类在极端条件下迸发的创造力结晶。红军在长征途中发明的“藤桥”“竹筏”等渡河工具,用被单制作的“救生衣”,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的实践智慧。当代社会面临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复杂挑战,同样需要这种实事求是又敢于创新的问题解决能力。红军精神中的创造基因,恰是我们今天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资源。

       尤为珍贵的是红军精神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在自身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红军依然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演绎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三位女红军借宿村民家中,临走时将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乡。这种“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分半条给老百姓”的情怀,超越了时空界限,直抵人心最柔软处。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红军精神中的这种利他主义与人道关怀,恰如一剂解毒良药,让我们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与生命的意义。

       清明祭红军,不仅是回望历史,更是照亮现实。那些长眠在青山绿水间的英魂,留下的不仅是可歌可泣的故事,更是一种可感可学的生命态度。当我们困惑时,想想红军战士在雪山草地中的坚持;当我们畏难时,记起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勇气;当我们自私时,重温“半条被子”的温暖。红军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我们血脉中的火种。在这个清明,让我们重新点燃这火种,让它照亮个人前行的道路,温暖社会共同的空间,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高二14班  廖星宇

       个人寄语:山顶的风景或许拥挤,但一定值得你翻山越岭去奔赴。

    作品展示:寻迹南龛坡,赓续红色魂

        怀着崇敬与憧憬,我踏入巴中南龛坡这片浸润着历史光辉的土地。刚至山脚下,抬头眺望,连绵的山峦在天际勾勒出雄浑的轮廓,葱郁的树木像是大自然为其披上的绿裳,可谁能想到,这片宁静祥和之地,曾见证过革命的烽火硝烟。

       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清风拂面,树叶沙沙作响,似在低声诉说往昔的故事。沿途的石刻造像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们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栩栩如生。这些精湛的艺术瑰宝,不仅是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更是这片土地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在这静谧的山林间,它们默默伫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见证着红军曾在此留下的坚定足迹。此时,我不禁想起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些石刻与即将探寻的红军历史,都是我们前行路上的明镜。

       终于,抵达南龛红军博物馆。踏入馆内,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犹如时光的碎片,拼凑出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看着那破旧的军装、简陋的武器,我仿佛看到红军战士们身着单薄衣衫,手持简陋武器,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身影。他们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惧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这种精神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博物馆里,我了解到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片土地上的战斗历程。他们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带领红军战士们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而英勇奋战。他们的事迹让我想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句诗,正是有了无数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和英勇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的红色基因,如同一股奔腾不息的精神洪流,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走出博物馆,再次望向眼前的山川大地,心中感慨万千。南龛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红军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次研学,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探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深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使命,要将红军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畏困难,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这红色基因在华夏大地代代相传,愿红军精神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高二14班   程卓  

       个人寄语:纵万人非我所向,亦一剑开得天门。

    作品展示:南龛坡上的静默对话

        清明时节的巴中,细雨如丝。我踏着湿润的青石板路,缓缓登上南龛坡。这座不高的小丘,因烈士陵园的坐落而显得格外庄重。石阶两旁,松柏挺立,枝叶间凝结的水珠不时滴落,仿佛大自然也在为长眠于此的英雄们垂泪。

       陵园内,一排排墓碑整齐排列,每一块石碑下都安息着一个曾经炽热的生命。我俯身擦拭一块被雨水打湿的墓碑,指尖触及冰凉的石面,却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碑文已经有些模糊,但“红军战士”四个字依然清晰可辨。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先烈,当年或许正是怀揣着对光明的向往,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细雨中的陵园格外安静,只有风吹过松枝的沙沙声。我忽然注意到不远处,一位白发老者正对着墓碑低声絮语。他颤抖的手抚摸着碑面,如同抚摸亲人的脸庞。这一幕让我恍然明白,扫墓不仅是生者对死者的缅怀,更是两个世界间一种特殊的对话方式。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他们不仅是历史教科书上的名字,也曾是谁的儿子、谁的丈夫、谁的父亲。

       我走到无名烈士纪念碑前,将手中的白菊轻轻放下。碑身上镌刻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雨水的浸润下显得更加深沉。忽然,一阵风吹来,花瓣上的水珠滚落,宛如泪滴。这一刻,我似乎听见了历史的回声——那不是遥远的呐喊,而是近在咫尺的呼吸,是先烈们用生命传递给后人的期许。

       陵园的管理员告诉我,每年清明,都有不少群众自发前来祭扫。有人会带来家乡的泥土,有人会放上一支钢笔,还有人会在碑前摆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这些看似平常的祭品,承载着生者最朴素的情感:他们记得,他们感激。记忆在这里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具体的行动和真挚的情感。

       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在湿漉漉的墓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忽然明白,扫墓的意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那种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先烈们用生命捍卫的理想信念,在今天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不是冰冷的雕像,而是通过我们的记忆与行动,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与延续。

       离开陵园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阳光下的南龛坡显得格外清明,仿佛那些长眠于此的灵魂,正透过岁月的帷幕,与我们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这场对话没有言语,却在心灵深处激起回响;这场缅怀没有声响,却在精神世界留下永恒的印记。清明时节的扫墓,原来是一场生者与死者之间静默而深刻的灵魂交流。


    高二14班   王佳鑫

       个人寄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作品展示:红色朝圣

         清明,天色微明,我们便排了长队,向南龛坡烈士陵园进发。说是春游,实则颇有些“长征”的意味,往返二十余公里,脚底板磨得生疼,却也磨出了些别样的滋味来。

       初时,队伍尚整齐,笑语喧哗,颇有踏青的欢愉。我亦夹在中间,与同窗说些不相干的闲话。走过三五里,太阳便显出它的威焰来,晒得人头皮发烫。队伍渐渐拖长,如一条负伤的蚯蚓,在公路上蜿蜒蠕动。有人开始抱怨,亦有人默默忍耐。我想,当年红军跋涉,大约也是如此,只是他们脚下无有我们这般结实的运动鞋,腹中亦无早晨塞下的面包牛奶。

       及至陵园,已是晌午。青松翠柏间,烈士墓碑森然排列,白得晃眼。我们排了队,献了花,听了讲解。讲解员是个中年女性,嗓音沙哑,讲起烈士事迹却分外洪亮。讲到某位烈士就义前高呼口号时,她的眼里竟闪出奇异的光来,仿佛那烈士的魂灵附在了他的身上。同学们起初还窃窃私语,后来竟都肃静了,连最顽劣的几个也垂了手立着。

       博物馆里陈列着锈迹斑斑的大刀、褪色的血衣、模糊的照片。玻璃柜中一封信尤为触目,是某位烈士写给妻儿的绝笔,字迹娟秀,内容却令人心惊:“吾死不足惜,唯望汝等继续奋斗……”我凝视良久,忽觉那字迹竟蠕动起来,化作无数细小的虫豸,钻入我的眼耳口鼻。身旁的小王捅了捅我,我方回过神来,发觉自己已出了一身冷汗。

       午后返程,队伍更显疲沓。我的双腿如灌了铅,每迈一步都需极大的毅力。此时想起博物馆中那位拖着伤腿爬行数十里送信的通信员,不禁赧然。忽闻前方传来歌声,原是几个同学带头唱起了红歌。初时参差不齐,后竟渐渐雄壮起来。歌声中,脚步似乎也轻快了些。

       归校时,夕阳西沉。同学们个个面红耳赤,有的脚上还磨出了水泡。班主任问感受如何,众人七嘴八舌,有说累的,有说饿的,亦有说感动的。我独默然。想起陵园中那些陌生的名字,他们死于青春年华,而我们今日跋涉二十里便叫苦连天,实在可笑。

       夜里洗脚时,发现脚底起了两个血泡。针挑破时,疼得我倒吸凉气。这疼痛却让我莫名想起那封绝笔信——肉体之痛终会消散,而精神之苦呢?那些烈士赴死时,可曾有过半分犹豫?

       次日课堂上,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课本泛黄的纸页上,那些往日枯燥的文字忽然鲜活起来。我仿佛看见无数模糊的面孔在书页间浮动,他们年轻、苍老、愤怒、平静,最终都归于尘土。


    高二14班  李映霖

       个人寄语:只要心是晴朗的,人生就没有雨天。

    作品展示:一缕青烟寄哀思

        清明时节,行人断魂。在这个中国人最为重视的祭祖时节,我们手持鲜花与香烛,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家族墓地,祭拜血脉相连的祖先;一面是烈士陵园,缅怀魂脉相系的英烈。这种看似分离的祭奠仪式,实则构成了中华文明精神传承的一体两面。血脉延续着家族的生命,魂脉传承着民族的精神,二者共同编织成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谱系。

       家族墓前的祭扫,是对血脉根源的追寻与确认。中国人自古重视“慎终追远”,通过祭祖仪式确认自己在家族长河中的位置。司马迁在《史记》中自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是这种血脉意识的深刻体现。我的祖父生前每年清明都会带领全家祭扫祖坟,他会指着墓碑上的名字,讲述那些未曾谋面的先人故事。这种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对生者的教育——让我们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明白家族精神如何代代相传。在福建客家土楼中,祖先牌位被安放在建筑最中心的位置,这种空间安排生动体现了祖先在家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血脉的延续,使个体生命得以融入更宏大的历史叙事。

       烈士陵园中的默哀,则是对民族魂脉的接续与发扬。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无数先烈用生命铸就了民族的精神长城。朱德元帅在《回忆我的母亲》中写道:“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这种将家族情感升华为民族大义的精神境界,正是魂脉传承的典范。在革命烈士陵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个名字,更是一段段用生命写就的信仰史诗。

       去年清明,我目睹一位白发老者带着小孙子在烈士墓前深深鞠躬,孩子稚嫩的声音朗读着墓碑上的事迹,这一幕令人动容。魂脉的传承,让民族精神得以超越时空界限,在代代国人心中生根发芽。血脉与魂脉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延续机制。孔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种文化理念既包含对家族祖先的敬重,也蕴含对文化先贤的尊崇。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家族祭祀与书院讲学间找到了平衡,既不忘血脉根源,又致力于精神传承。

       今天,我们在清明时节既祭拜家祖又缅怀英烈,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的现代表达。在浙江绍兴,鲁迅故居与秋瑾纪念碑相距不远,前者代表着文化血脉,后者象征着革命魂脉,二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精神地标。这种双重祭奠不是简单的仪式叠加,而是中华文明“家国同构”理念的生动实践。清明时节的细雨滋润着大地,也浸润着中国人的心田。当我们同时进行这两种祭奠时,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宏大的文明传承仪式——血脉告诉我们生命的来源,魂脉指引我们精神的方向。从家祠到烈士陵园,从族谱到革命史册,中国人用独特的方式守护着双重根脉。这种传承不是沉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这种祭奠不只是怀念逝者,更是为了启迪生者。在新时代的清明时节,让我们以更自觉的态度同时祭扫家族墓地和烈士陵园,在血脉与魂脉的交织中,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汲取前行的力量。

       志在远方,始于足下。此次徒步远足暨清明祭扫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勇面困难、超越自我的宝贵经历;更是一堂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课。在前行中坚持,在困难中互助。成长的征程将攀之更高,行之更远!



    高二15班  杨雨萱 

       个人寄语:汗珠滴进泥土时,荒山正在学着怎么长成春天。

    作品展示:碑影镌魂,山河念情

         拨雾觅光,刻石怀恩。在历史的幽微深处,红军碑林宛如一本被岁月珍藏的血色日记,每一页都写满滚烫的记忆,每一处折痕都藏着泪与火的过往,于无声中倾诉着往昔的壮烈,让后来者的灵魂为之震颤

       那是一个长夜难明却希望滚烫的年代。年轻的他们,从炊烟袅袅的村落、熙熙攘攘的市井出发,怀揣着对光明的憧憬,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农村的生活,是泥土与汗水交织的诗行。田野里,每一株庄稼都在烈日与风雨中倔强生长,那是百姓们对生存的坚守;每一滴洒在土地上的汗水,都凝聚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学会了与苦难抗衡,在压迫的阴霾下,心中的反抗之火熊熊燃烧。

       回首来路,征途布满荆棘。他们告别温暖的家园,告别牵挂的亲人,身影消失在蜿蜒的小路尽头。崇山峻岭间,崎岖的山路蜿蜒如盘蛇,每一步落下,都带着对未知的忐忑和对理想的笃定。狂风呼啸,似要将他们渺小的身躯卷入无尽黑暗;暴雨倾盆,冰冷的雨水灌进破旧的衣衫,打湿了身体,却浇不灭心中炽热的信念。他们相互依偎,用彼此的体温驱散寒意,用坚定的目光给予对方力量,一步一步,向着光明前行。

       物资匮乏如影随形,贯穿他们的战斗岁月。行军途中,干粮是干涩难咽的炒面,和着风沙咽下,粗糙的口感摩擦着咽喉;饮水是浑浊泛黄的河水,勉强维持着生命的运转。破旧的衣衫千疮百孔,寒风肆意灌进,冻得他们瑟瑟发抖,可他们依旧挺直脊梁,眼神中透着不容侵犯的坚毅。战斗的间隙,短暂的休憩成了奢望。在残垣断壁下,他们背靠着背,稍作喘息;在茂密的丛林中,他们围坐一团,分享着家乡的消息、思念的苦涩。这些质朴的话语,像冬日炉火,温暖着他们疲惫的心灵,支撑着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信仰。

       红军碑林,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丰碑。踏入这片圣地,石碑如沉默的卫士,整齐林立,静静诉说往昔的烽火硝烟。每一块碑石,都承载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每一道刻痕,都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用热血镌刻的忠诚。它们目睹了冲锋时的英勇无畏,见证了牺牲时的慷慨赴死,那些名字,或被传颂,或被遗忘,却都曾为这片土地的新生付出一切。

       如今,后人怀着敬畏之心,沿着先辈的足迹走来,在碑林的肃穆氛围中久久伫立,沉思过往。春日的暖阳温柔洒下,碑面的字迹闪烁着微光,那是先辈们的精神在熠熠生辉。碑林旁的青松翠柏,四季常青,宛如忠诚的守望者,默默守护着这份厚重的历史。微风轻拂,枝叶沙沙作响,似在低声呢喃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诉说着先辈们的初心与梦想。

       碑影镌魂,山河念情。先辈们以生命为笔、热血为墨书写的篇章,早已融入山川大地,化作民族精神的脊梁,在岁月洪流中闪耀着永恒光芒。它牵引着我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跨越时代的浪潮,将这份炽热的红色精神深植于灵魂,在崭新的征途里镌刻下独属于我们的深刻印记,让星火绵延,生生不息 。


                  
    上一篇: 辞章织锦承风骨,纸上凝香寄幽怀——巴中中学文学作品展⑥
    下一篇: 没有了...!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四川省巴中中学 主办单位:四川省巴中中学 中文域名:四川省巴中中学.公益 地址:巴中市巴州区八角楼街2号 电话:0827-5222086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色彩浏览 蜀ICP备16017479号-1

    后台管理登录